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模式选择

时间:2014-04-25 16:04 点击: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化扶贫模式。 关键词:扶贫开发模式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少数民族地区 新时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成为中国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化扶贫模式。

  关键词:扶贫开发模式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少数民族地区

  新时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成为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在过去十年中,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都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其贫困程度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2006-2010年期间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和民族八省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贫困发生率都显示出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都快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表明过去十年中国实施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使得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少数民族的贫困发生率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发生率是18.9%,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6.0%)高12.9%,至2010年,尽管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发生率迅速下降到12.2%,但仍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8%);此外,民族八省区的贫困发生率从2006年的16.9%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7.0%,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010年,以1274元贫困标准计算,民族自治地方共有贫困人口1481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2688万)的55.1%,民族八省区有贫困人口1034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38.5%。

  从贫困人口的总体分布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山区,且贫困人口的分布有向民族地区集中的趋势,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随着总体贫困发生率的下降,贫困人口的集中程度也趋于下降,传统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已经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现有扶贫政策将难以触及那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处于边缘性的群体和区域,消除剩余的贫困将变得更加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和特点

  (一)少数民族贫困区人口分布特点

  从总体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中国主要贫困地区划分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别为六盘山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武陵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区和西藏地区,共计680个县,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从这14个片区的划分来看,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态脆弱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主要有秦巴山区、吕梁山区、三江源地区和琼中地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地区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而这些地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集生态保护与集中连片贫困的特征为一体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第二类地区是生存条件待改善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主要包括六盘山及陇中南地区、横断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贾若祥、侯晓丽,2011)。这些地区大多是高山、丘陵区,只有极少数的平原区,从总体来看还有适宜集聚人口和产业的空间,但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多分布在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生态脆弱地区,从贫困人口的民族构成上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很大比重。在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有9个片区属于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共有民族县366个。

  (二)少数民族贫困区自然地理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贫困地区,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等生态脆弱及国家生态屏障区域(熊理然、成卓,2008)。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分布在这一特点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滇黔桂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川滇干热河谷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脆弱与国家生态保障区域都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结合表1和图2可以看出9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连片特困地区都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且大部分都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受制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了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之中,有效的扶贫政策的实施必须考虑到这些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致贫原因

  1.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无法全面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政府及各级机构有序推进的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慢。这表明,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从整体上推动了贫困人口收入的增长,但相比于汉族地区和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更难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较差。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而由于受到宗教、习俗以及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汉族地区。仅从就业情况来看,2010年,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是82.8%,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0.1%和7.1%,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大部分劳动力仍然集中从事农业生产,而最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二、三产业还比较薄弱。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